瑞士的文化以高度多样性而著称,这与瑞士有四个语言区有关。从建筑、艺术、舞蹈直至文学:瑞士这个高度国际化的国家,堪称一个多元文化的大熔炉。
瑞士的文化创作
许多瑞士设计的产品,比如享誉全球的瑞士军刀、印刷字体Helvetica,以及斯沃琪表等,都以高品质、精确性以及永不过时的设计而著称。瑞士堪称建筑设计的沃土,孕育了许多盛名卓著的建筑设计大师,比如勒·柯布西耶(Le Corbusier)、马里奥·博塔(Mario Botta)、赫尔佐格与德梅龙(Herzog & de Meuron)等。历史上的多个艺术时期中都有瑞士画家和雕塑家的一席之地,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费尔南德·霍德勒(Ferdinand Hodler)、保罗·克利(Paul Klee)、阿贝尔托·贾科梅蒂(Alberto Giacometti),以及让·丁格利(Jean Tinguely)。
瑞士的所有四大语言区都拥有丰厚的文学底蕴。历史上最著名的瑞士文学巨匠有马克斯·弗里施(Max Frisch)、弗里德里希·迪伦马特(Friedrich Dürrenmatt)、让-雅克·卢梭(Jean-Jacques Rousseau)和约翰娜·施皮里(Johanna Spyri)。瑞士的音乐也同样多姿多彩,从民间音乐、古典音乐、爵士乐、民间流行乐、流行乐/摇滚乐,直至活跃异常的方言歌曲界,无所不有,令人目不暇给。瑞士的舞坛非常繁荣,从古典舞直至当代舞蹈皆有涵盖,全国共有300支专业舞蹈团。值得一提的是,瑞士博物馆的密度非常高,70%的居民每年都至少去参观一次博物馆。
瑞士的影视创作尤以纪录片见长。纪录片《采得百花成蜜后》和故事片《希望之旅》等,都摘得了国际大奖。瑞士拥有非常悠久而活跃的戏剧传统,各地有多家大型剧院,它们也面向使用同一种语言的邻国。
设计
瑞士设计的产品,以功能性、精确性、可靠性而著称,并崇尚极简美学。因此,瑞士设计的家具、钟表、字体,乃至各种日常用品,都已成为永不过时的标志性作品。
瑞士设计的典范作品之一,就是诞生于二十世纪中期的印刷字体Helvetica。由于这种字体非常易读,因此,它至今仍频繁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海报、菜单和路标指示牌等上面。另一个设计杰作就是Rex削皮刀:它用仅仅20克铝制成,具有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外形和活动的刀片,刀口极其锋利,无论是削土豆还是蔬菜,都迅速异常。自从1947年发明出来后,这种削皮刀每年的销售量都达到200万至300万只,其中60%出口到22个国家。用卡车篷布制作的弗莱塔克(Freitag)挎包,和雀巢的奈斯派索(Nespresso)咖啡胶囊,都属于瑞士当代的标志性设计作品。此外,可能会令人感到惊讶的是,瑞士现在也已被公认为视频游戏设计大国之一。
瑞士拥有三座领先的设计类高校,分别位于日内瓦、苏黎世和洛桑。此外,瑞士还有两座设计博物馆,即洛桑设计和应用艺术博物馆(mudac)和苏黎世造型博物馆(Museum für Gestaltung)。联邦文化总局在设计领域每年颁发三项“瑞士设计大奖”和大约二十种瑞士设计奖项。
永恒的瑞士风格:平面设计传统的起源故事(英),houseofswitzerland
建筑
瑞士虽小,其建筑设计界却以博大精深的成就和丰厚的文化遗产而著称。许多当代建筑设计大师在国际上声誉卓著。
勒·柯布西耶(Le Corbusier),原名查尔斯·爱德华·让纳雷(Charles Edouard Jeanneret),是1920年左右包豪斯理论时期的一位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先驱,名满天下。他最重要的建筑作品有纽约的联合国总部、马赛的光辉之城,以及印度的几乎整座昌迪加尔市。后者是印度旁遮普邦首府,建立于1952年,是一座完全新建的城市,某些部分一直到勒·柯布西耶去世后才竣工。勒·柯布西耶为这里设计的政府建筑群,与他的另外16个建筑作品一起,已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地名录。
近些年来,马里奥·博塔(Mario Botta)、雅克·赫尔佐格(Jacques Herzog)、皮埃尔·德梅龙(Pierre de Meuron)、彼得·卒姆托(Peter Zumthor)、伯纳德·楚米(Bernard Tschumi)等建筑大师的作品也声誉鹊起。马里奥·博塔由于偏爱天然石材和砖,而被视为“新提契诺建筑设计”流派的创始人。
赫尔佐格与德梅龙二人组,属于世界上最著名的当代建筑大师之列。他们设计了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、慕尼黑安联体育场、巴塞尔的罗氏大楼,以及因其外形而被称为“鸟巢”的北京奥运会主会场。
绘画和雕塑
瑞士的画家和雕塑家在浪漫主义、包豪斯时期和超现实主义艺术中,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迹。画家费尔南德·霍德勒(Ferdinand Hodler)和保罗·克利(Paul Klee),以及雕塑家阿贝尔托·贾科梅蒂(Alberto Giacometti)和让·丁格利(Jean Tinguely),都位列国际上最著名的艺术大师。
十八和十九世纪的绘画以风景和浪漫主义为主。十九世纪末、二十世纪初,绘画逐渐转向艺术上的现代主义。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画家有费尔南德·霍德勒、阿诺德·伯克林(Arnold Böcklin)和阿尔伯特·安克尔(Albert Anker)。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,前卫的“达达”运动诞生了,汉斯·阿尔普(Hans Arp)和索菲·陶伯-阿尔普(Sophie Taeuber-Arp)这对夫妇,就属于这一运动的创始人之列。人们认为,达达主义为后来的包豪斯风格开创了道路。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大师保罗·克利的作品中,就呈现出包豪斯风格。
二十世纪中期,具体艺术、抽象艺术、超写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流派风起云涌,马克斯·比尔(Max Bill)、弗兰茨·盖尔驰(Franz Gertsch)、梅拉·奥本海姆(Meret Oppenheim)等艺术家和汉斯·埃尔尼(Hans Erni)这位版画家应运而生。后者曾荣获联合国和平奖章,他创作了日内瓦万国宫入口处的壁画《Ta Panta Rei》等作品。这一时期的雕塑家也非常活跃,比如让·丁格利创作了用金属部件组成的动能机械,他的妻子妮基·德·圣法尔(Niki de Saint Phalle)擅长创作各种体态丰满的巨型女性形象,阿贝尔托·贾科梅蒂则创作了极其纤细瘦长的铜制人物雕像。其中,阿贝尔托·贾科梅蒂的作品最为著名,价值也最高:他的三座人物雕像拍出了公开拍卖会上的雕塑作品全球最高价。不仅如此,他的两幅画作还创下了瑞士艺术家绘画作品的最高价。
二十世纪末,瑞士涌现出新一代艺术家,其中的著名人物有约翰·阿姆雷德(John Armleder)、罗曼·西格纳(Roman Signer)、皮皮洛蒂·利斯特(Pipilotti Rist)、托马斯·希尔施霍恩(Thomas Hirschhorn)和乌戈·朗迪诺内(Ugo Rondinone)等。他们主要从事视频、拼贴、物体和装置艺术。格劳宾登州的艺术家吉格(H.R. Giger)代表了一种特殊的艺术类型:他创造了电影《异形》中的哥特式人物形象和外星怪物,并为此摘得了2014年的奥斯卡奖。
瑞士的许多城市中都有艺术类院校。规模最大也最著名的,当属巴塞尔、苏黎世、卢塞恩、日内瓦和洛桑的艺术类高等院校。
艺术作品带你游瑞士(英),houseofswitzerland
文学
瑞士并不仅仅拥有一种文学传统,而是有着四种,因为瑞士既有德文作家,也有法文、意大利文和列托罗曼文作家。瑞士最著名的文学巨匠有马克斯·弗里施(Max Frisch)、弗里德里希·迪伦马特(Friedrich Dürrenmatt)、让-雅克·卢梭(Jean-Jacques Rousseau)和约翰娜·施皮里(Johanna Spyri)。
在德文经典文学中,最著名的作家就是马克斯·弗里施(《能干的法布尔》)和弗里德里希·迪伦马特(《老妇还乡》)。迪伦马特的作品至今仍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青睐,并被改编成各种戏剧、影视剧、百老汇音乐剧,以及中文的连环画。
儿童读物《海蒂》是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儿童读物之一:它由约翰娜·施皮里于1880年写就,至今已被翻译成五十多种语言,销售册数以百万计,并被多次改编成影视剧。在现代,瑞士的一部儿童读物也同样风靡国际:它就是马库斯·普菲斯特(Marcus Pfister)的图画书《彩虹鱼》系列。这套绘本已被译成50种语言,售出三千万套,并被改编为影视剧。瑞士当代德文作家有彼得·毕克赛尔(Peter Bichsel)、马丁·苏特(Martin Suter)、乌尔斯·维特默(Urs Widmer)、艾芙琳·哈斯勒(Eveline Hasler)、弗兰茨·霍勒(Franz Hohler)等。而较年轻的作家中,则有托马斯·赫利曼(Thomas Hürlimann)、美琳达·纳蒂-阿波尼(Melinda Nadj-Abonji)、彼得·施塔姆(Peter Stamm)和卢卡斯·贝尔弗斯(Lukas Bärfuss)等后起之秀。
启蒙哲学家让-雅克·卢梭在十八世纪时,用法文出版了一系列重要作品,比如《社会契约论》。十九世纪初,查理斯·菲迪南德·拉缪兹(Charles Ferdinand Ramuz)等人的作品问世。拉缪兹在《山区的巨大恐惧》等著作中描绘了瑞士法语区乡村的艰苦生活。到了二十世纪,又一批文学家登上历史舞台,比如雅克·谢塞(Jacques Chessex)、莫里斯·博尔若(Maurice Borgeaud)、莫里斯·沙巴兹(Maurice Chappaz)、雅歌塔·克里斯多夫(Agota Kristof)、S·柯琳娜·比尔(S. Corinna Bille)和爱丽丝·利瓦兹(Alice Rivaz)等。当代年轻作家中也不乏成功之例,比如若艾尔·狄克(Joël Dicker):他的小说《哈利·奎贝特事件真相》于2018年被改编成美国电视连续剧。
瑞士意大利语区的文学,深深地打上了弗朗切斯科·基耶萨(Francesco Chiesa)、皮耶罗•比安科尼(Piero Bianconi)、乌戈·卡诺尼卡(Ugo Canonica)和乔治奥·奥雷利(Giorgio Orelli)等作家的烙印。格劳宾登州罗曼语区的重要作家有塞琳娜·逊茨(Selina Chönz)、克拉·比耶特(Cla Biert)、吉昂·德普拉兹(Gion Deplazes)、克罗•杜利•贝佐拉(Clo Duri Bezzola),以及歌曲作词家林那特·巴迪尔(Linard Bardill)。
联邦文化总局每年颁发两个“瑞士文学大奖”和五到七个瑞士文学奖项。索洛图恩文学节每年六月举行,是瑞士文学创作界的专业论坛。
影视
瑞士的影视创作在国际上尤以纪录片见长。《采得百花成蜜后》和《希望之旅》等影片都斩获了国际大奖。在瑞士国内,近年来的《海蒂》、《我的名字叫欧根》和《姐有情永在》(又译《姐姐》)等故事片颇为出色。在国际上最功成名就的电影人之一,就是编剧和制片人亚瑟·科恩,他曾多次夺得奥斯卡奖,并在“星光大道”上留下了自己的一颗星星;另外还有导演马克·福斯特,他执导了邦德电影《007:大破量子危机》。
瑞士电影的一个显著特色,就是特别突出对瑞士生活的描述,其中亦不乏批判性眼光。二十世纪的电影创作活动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时期:瑞士德语区的无声电影(1915–1919)、瑞士法语区的无声电影(1919–1924)、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及战后的经典电影(1930–1964),以及当代电影(从1964年至今)。上个世纪六十年代,瑞士建立起一种新的、更面向现实的电影美学。为这场运动打头阵的,就是瑞士法语区的电影创作者阿兰·泰纳(Alain Tanner)、克楼德·勾海达(Claude Goretta)和米歇尔·苏特(Michel Soutter)。
多部故事片受到国际上的关注,比如伊夫•耶尔森(Yves Yersin)的《离家出走》(1979年)、罗尔夫•吕瑟(Rolf Lyssy)的《瑞士人制造者》(1978年)和弗雷迪•M•穆勒(Fredi M. Murer)的《高山火》(1985年)。扎维埃•科莱(Xavier Koller)的《希望之旅》于1991年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。在纪录片方面,克里斯第安•弗莱(Christian Frei)的《战地摄影师》(2002年)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;马库斯·伊姆霍夫(Markus Imhoof)的《采得百花成蜜后》(2012年)在多个国家夺得大奖,成为瑞士有史以来最优秀的纪录片。
在瑞士国内,票房遥遥领先的本国电影当属《瑞士人制造者》(1978年):这部电影讽刺了瑞士的入籍做法,片中的外国人必须向入籍审批部门展示,自己比瑞士本国人还更像瑞士人。让-斯特凡•布隆(Jean-Stéphane Bron)的《国会辩论玉米》(又译《转机会议》)(2003年)和《经历布劳赫》(2013年),乌苏拉•麦耶(Ursula Meier)的《家》(2008年)和《姐有情永在》(又译《姐姐》)(2012年),以及扎维埃•科莱的又一力作《暗黑兄弟会》(2013年),在国际上也都备受瞩目。此外,阿兰·葛斯彭纳(Alain Gsponer)根据儿童经典小说《海蒂》改编的新版同名电影(2015年),也跻身国内外最成功的瑞士电影之列。
瑞士电影获得公共财政(主要是联邦和各州)、瑞士广播电视公司SRG-SSR、各种基金会、企业和私人的资助。“瑞士电影组织”致力于促进瑞士电影的制作以及在国际上的发行。从1998年起,联邦每年颁发一次瑞士电影奖。瑞士定期举办多个电影节,其中最重要的几个电影节分别在洛迦诺、尼永、索洛图恩、纳沙泰尔和苏黎世举办。
音乐
瑞士乐坛极其绚丽多彩。在语言上,瑞士音乐界涵盖了所有四种国家语言,另外还有英语和本地方言。民间音乐主要流传于乡村地区,而现代音乐流派则在瑞士全国各地都非常盛行。
民间音乐和民间流行乐
瑞士传统的民间音乐包括“岳德尔”民歌,以及阿尔卑斯号、瑞士手风琴和瑞士扬琴等乐器。如今,仍有不计其数的民乐队、铜管乐队、合唱团和民歌队,在全国各地守护着传统的民间音乐,并定期在瑞士国内和邻国的大众节庆上演出。瑞士最大的民乐盛事就是每四年举办一次、每次有数万人参加的联邦民间音乐节。民间流行乐(“施拉格”)是一种现代民乐,如今以轻松流行乐的风格演唱。国际知名的瑞士民间流行乐歌手有莱昂纳德(Leonard)、弗朗辛·若尔迪(Francine Jordi)和比阿特丽斯·艾格里(Beatrice Egli)。
古典音乐和歌剧
瑞士几乎所有较大的城市都有自己的古典乐团。当代最重要的乐团有两个,分别是苏黎世音乐厅乐团和日内瓦的瑞士法语区乐团。后者在其创始人,即作曲家和指挥家恩奈斯特·安塞美(Ernest Ansermet)的领导下,为现代音乐文化在瑞士的传播作出了贡献。其他国际知名的作曲家和指挥家还有奥特马·舍克(Othmar Schoeck)、弗朗克·马丁(Frank Martin)和阿图尔·奥乃格(Arthur Honegger),后者的头像曾印制在面值20瑞士法郎的钞票上。瑞士有四座城市拥有自己的歌剧院,其中苏黎世和日内瓦的歌剧院在国际上声誉斐然。每年,全国各地都会举办古典音乐节。
摇滚乐、流行乐、爵士乐、电子乐、嘻哈乐
不少瑞士艺术家在他们各自的音乐流派中都发挥了重要影响,比如苏黎世的双人组合Yello,堪称电子乐坛的巅峰;多才多艺的音乐人乔治·格伦茨(George Gruntz,1932–2013),是欧洲著名的爵士乐大师;Sens Unik乐队开创了法语嘻哈乐运动。世界音乐艺术家和格莱美奖得主安德列斯·佛伦怀德(Andreas Vollenweider)、“番红花”(Krokus)和“圣哥达”(Gotthard)这两支硬摇滚乐队、香颂歌手斯蒂芬·艾歇尔(Stephan Eicher)和迈克尔·冯·德·海德(Michael von der Heide)、“欧洲舞曲”明星DJ波波(DJ Bobo)、DJ安托万(DJ Antoine)、说唱歌手“压力”(Stress)、爵士乐手埃里克·特鲁法兹(Erik Truffaz)等诸多音乐人和乐队,近几十年来都成就颇丰。年轻一代中在国外表现不俗的后起之秀,有苏菲·亨格(Sophie Hunger)、巴斯蒂安·贝克(Bastian Baker)、安娜·罗西内利(Anna Rossinelli)、斯蒂芬妮·海因茨曼(Stefanie Heinzmann)、卢卡·汉尼(Luca Hänni)、伊丽拉(Ilira)等人。有一支名扬国际但在瑞士国内却鲜为人知的民谣金属乐队,叫做“海尔维第人”(Eluveitie),他们有时用古乐器演奏,用凯尔特语演唱。
有些诞生于瑞士的世界名曲至今仍脍炙人口,传唱不绝,其中包括Double双重合唱团的《她心中的船长》和菲儿·卡门(Phil Carmen)的《在我前往洛杉矶的路上》,以及维尔纳·托马斯(Werner Thomas)的派对名曲《鸭舞》。
“瑞士音乐奖”在每年三月份颁发,用以表彰最成功的那些音乐人。
舞蹈
瑞士舞坛非常繁荣,缤纷多彩的各种古典舞和当代舞令人目不暇给。
在瑞士,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,最先兴盛起来的是古典芭蕾舞。这是由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,大量舞蹈家和编舞纷纷来到瑞士定居。同时,二十世纪初的避世者们在“真理山”(Monte Verità)上创作的表现主义舞蹈也逐渐传播开来。如今,在瑞士舞蹈界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影响。
瑞士目前共有大约三百个专业舞蹈团,其中包括六个剧院舞团。瑞士的四个古典芭蕾舞团分别位于巴塞尔、苏黎世、日内瓦和洛桑。苏黎世芭蕾舞团、洛桑的贝嘉芭蕾舞团、菲利普·赛尔(Philippe Saire)舞团,以及海因茨·施波利(Heinz Spoerli)、吉尔·裘宾(Gilles Jobin)等编舞大师,还有女艺术家玛丽亚·黎波(Maria Ribot),都创作出了国际知名的作品。
瑞士有多个舞蹈节,比如每两年举办一次的Steps舞蹈节,由来自瑞士国内和国际上的舞团在全国各地巡演;还有“瑞士舞蹈节”(Swiss Dance Days),每届的举办地点都各不相同;伯尔尼Tanz舞蹈节、奥尔滕舞蹈节、涵盖多种艺术形式的日内瓦La Bâtie艺术节、苏黎世戏剧节、巴塞尔戏剧节等每年都会定期举行;一个名叫“舞蹈节”(Tanzfest)的舞蹈盛会非常特殊:它同时在全国各地大约30个地点同时举办,包括课程班、公开表演和舞会派对在内,令舞蹈工作者开展文化交流,也让广大民众参与到形形色色的各种舞蹈活动中去。
1973年创立的洛桑国际芭蕾舞比赛,每年都从世界各地选拔出最具潜力的年轻舞蹈人才。获奖者可获得奖学金,去著名的芭蕾舞团深造。它已成为不少芭蕾舞巨星一跃成名的跳板。联邦文化总局自2021年起,每年都在表演艺术领域颁发“瑞士舞蹈奖”。瑞士每年约有60名舞蹈演员专业的学员完成四年制的基础职业教育,获得古典舞、当代舞或音乐剧的《联邦能力证书》。
博物馆
瑞士的人均博物馆数量高居全世界前列。全国各地共有一千多座各式各样的博物馆,其中三分之一是国内某一地区的或某一地方当地的博物馆。瑞士大约70%的居民每年都至少去参观一次博物馆,这一比例超过去电影院的人口比例。参观人数最多的当属美术馆,其次是各种历史博物馆。
在所有大城市中,都有非常重要的艺术品收藏。在这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巴塞尔:这里有巴塞尔当代美术馆(当代艺术)和巴塞尔美术馆(古典艺术),以及各种私人收藏(比如贝耶勒基金会和丁格利博物馆)。苏黎世美术馆、日内瓦艺术和历史博物馆,以及伯尔尼美术馆,都珍藏着从十六世纪至二十一世纪的绘画杰作。此外,伯尔尼还有着著名的保罗·克利中心,这座充满未来风格的建筑是由建筑大师伦佐·皮亚诺担纲设计的。
位于卢塞恩的交通博物馆、建于布洛克的“甘椰之家”巧克力博物馆、屹立于蒙特勒的石墉古堡,都属于瑞士人气最旺、观众最多的博物馆之列。近几十年来,越来越多的巧克力制造商追随潮流,纷纷开设了自己的博物馆,观众在参观之余,还可以品鉴巧克力,并学习如何将巧克力浇注成型。众多的巧克力博物馆中,规模最大的是位于基尔希贝格的“瑞士莲巧克力之家”,其中有一座高达九米的巧克力喷泉。
瑞士的一个非常独特的博物馆,就是建在布里恩茨的巴伦贝格露天博物馆。那里汇集了瑞士的一百多座传统农民民居,这些房屋是从瑞士各地拆下来后又在巴伦贝格重建起来的。观众除了参观这些古老民居,还可以看到手工业表演,从而体会到过去几百年里人们的日常生活。
世界上最大的钟表博物馆,当属位于拉绍德封的国际钟表博物馆。那里陈列着从日冕直到原子钟的各种知名品牌的钟表,形象地展示着计时工具的发展历史。
瑞士国家博物馆拥有三处展馆,分别是位于苏黎世的国家博物馆、位于沃州的普朗然堡和位于施维茨州的“瑞士历史论坛”。这些机构珍藏着来自瑞士所有历史时期和所有地区的文物。
戏剧
瑞士所有四个语言区都有着悠久而活跃的戏剧传统,各地的戏剧文化也面向使用同一种语言的邻国。瑞士的多座大剧院在国际上都声名远播,这特别要归功于弗里德里希·迪伦马特(Friedrich Dürrenmatt)和马克斯·弗里施(Max Frisch)等剧作家,他们深刻影响了瑞士的当代戏剧。除了成熟的市立剧院之外,瑞士还有着庞大的独立剧团,以及形形色色的民间剧团和业余剧团,使得瑞士的戏剧界更加繁盛多彩。
瑞士德语区最知名的剧院有苏黎世剧院和苏黎世歌剧院,以及巴塞尔、伯尔尼、卢塞恩和圣加仑的市立剧院,还有温特图尔客座演出剧院。在瑞士法语区,日内瓦大剧院、新日内瓦喜剧院、卡鲁日剧院和洛桑维迪剧院都享有盛誉。在提契诺州,著名的小丑表演艺术家迪米特里(Dimitri)创建的剧院和与之密切相联的戏剧学院都家喻户晓。每到夏季,各地都举办各种各样的戏剧节,比如苏黎世戏剧节、巴塞尔戏剧节、弗里堡Bollwerk国际艺术节,以及日内瓦Bâtie艺术节等。“瑞士戏剧节”每年举办一届,而每届的举办地点都不相同,戏剧节上除了演出七部作品之外,另外还有配套活动,是全国戏剧界欢聚一堂的盛会。
“魔力无极限”(Mummenschanz)哑剧团,以其别出心裁的哑剧风格蜚声国际。剧团在许多地方登台献艺,包括在百老汇演出过三年。
在当前最炙手可热的戏剧导演中,瑞士德语区的克里斯多夫·马塔勒(Christoph Marthaler)榜上有名,他曾捧得令人瞩目的国际易卜生奖,并荣获2011年汉斯·莱因哈特环。其他国际知名的当代戏剧导演还有瑞士法语区的罗伯特·布维尔(Robert Bouvier)和奥马尔·波拉(Omar Porras);瑞士德语区的芭芭拉·弗莱(Barbara Frey)、米洛·劳(Milo Rau)和乔西·维勒(Jossi Wieler);以及提契诺州的丹尼尔·芬奇·帕斯卡(Daniele Finzi Pasca)。
联邦文化总局自2021年起,每年都在表演艺术领域颁发“瑞士戏剧奖”。
民间戏剧
十九世纪的某些剧目,比如关于威廉·泰尔的话剧《Tellspiele》,至今仍年复一年在阿尔特多夫和因特拉肯演出。在艾因西德伦修道院气势恢宏的内庭,大约每五至十年上演一次卡尔德隆的巴洛克剧《世界大舞台》。梅济耶尔镇上的剧院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木结构建筑,Jorat剧团在那里至今仍然在上演各种民间剧目。